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9月29日

本色英雄奚希贤

阅读数:22741   本文字数:4308

每天看报纸、电视新闻,是奚希贤雷打不动的习惯

 

责任就是担当。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奚希贤胸怀保家卫国的匹夫之责,在海防一线勇敢冲锋,九死一生。但他却说自己是最幸运的:一次子弹只把帽子打飞,一次弹片仅刮破眉峰。

为民就是大爱。转业来到山区,奚希贤勤跑一线,为民惠民。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他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接受挑战,善于担当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战功卓著,他不事张扬;面对困难,他劲头高涨;干事创业,他求真务实。“战斗英雄”奚希贤功名深藏,初心不改,他用党员的本色擦亮了人生的底色。

“一次入了伍,永远不落伍。”如今已是鲐背之年,奚希贤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劲头。他说人老了,行动慢了,但思想必须紧跟新时代。

 

 

奚希贤获得的各种奖章

 

本报和合采访组

本报通讯员  许诺

 

绕过一条条弯弯的小街巷,然后折进一条仅两扇门宽的小弄堂,89岁高龄的奚希贤老人就住在这里——赤城街道蓝田塘路一幢民宅中。门上那块“光荣之家”的铁牌,映照着老人一生的荣光。

60多年匆匆而过,昔日硝烟早已散去,奚希贤将当年的功名深埋心底,他的光辉历史静静地“躺”在档案中。记者在采访时向街坊邻居打听奚希贤家,周边邻居这才惊讶地知道,自己的身边竟住着一位曾荣立一等功的战斗英雄。

记者的到来,奚希贤夫妇显得有些局促。奚希贤说,解放初立的功,到现在都已过去了六七十年,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是件很光荣的事情,但也没什么可拿出来讲的。

交谈中,已有67年党龄的奚希贤语气平和,神情自若。而当记者以小辈身份和老人聊起从军经历时,奚希贤一下子就神采飞扬起来。那段从硝烟纷飞中走过的峥嵘岁月,已在奚希贤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对党、对国家、对眼下的幸福生活,奚希贤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个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老党员最真切的情感流露。

 

“当年战斗那么紧张,我没在阵地上‘光荣’,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

 

9月中旬,记者来到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在宣传窗上看到了半个世纪前《解放军报》《人民前线》对奚希贤的报道。那泛黄的报纸,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那天晚上9点,海面大雾弥漫,我在站岗时,隐约看到东边海面有微弱的灯影。”奚希贤的眼前浮现出了玉环四岛守备战的悲壮一幕。这天正是1953年6月19日晚上9时,敌人乘坐几十艘舰艇、机帆船,向羊屿、大鹿山等4个岛屿发起攻击,其中约800人突袭奚希贤所在的羊屿岛。

发现敌情后,奚希贤冒着危险迅即向指挥部报告。然而,汇报刚回来,敌人的炮弹就像暴雨般倾泻而下,将不到1平方公里的羊屿岛变成了一片焦土。90分钟的狂轰滥炸过后,阵地上沉寂了下来,奚希贤抖掉一身的泥土、碎石,抱起冲锋枪,进入战斗岗位。

“火光中,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朝我飞来,连长高喊‘卧倒’,我来不及反应,只听到背后发出一重物落地的声音,脑子里一片空白。”经过几秒钟可怕的宁静,奚希贤才惊喜地发现是一颗重几十公斤的哑炮弹。连长拉着他迅速进入隐蔽工事,此时又一发炮弹落下,将奚希贤之前埋伏的地方炸出一个深坑。

当时,我军在羊屿岛上共有三个阵地,岛屿南面的两个相继失守,战士大多伤亡,配合守卫的20多名炮兵也大部分牺牲,只剩下奚希贤驻守北面14号阵地的一个班力量。

战斗到20日下午,由于敌众我寡,14号阵地陷入敌人的重围,但所幸敌人的抢滩点仍在我火力压制下。奚希贤说:“敌人喊的劝降声,就在我们耳边。”

到了下午3时,敌人已占据西北角高坡,逼近阵地边缘,一挺重机枪不停地疯狂扫射,随时可能发起冲锋。情急之下,连长命令奚希贤带两名战士解决敌重机枪。刚出发一会,奉命掩护的阵地机枪手就牺牲了。3名战士猫着腰在交通壕中前进,在经过一个点位时,其中一名战士刚挺身射击,就被流弹击中眼睛,不一会另一名战士也负伤倒地。

守住羊屿岛的希望,就寄托在了奚希贤一个人身上。他解下战友身上的手榴弹,全都挂在自己颈脖上,做好了与敌同归于尽的准备。前进中,奚希贤思索着最佳的破敌法子,最后决定用近身爆炸的方法。他担心一个手榴弹效果不理想,就解下裤带,将几个捆一起。

奚希贤快速靠近敌重机枪手位置,当时重机枪的枪口离交通壕仅一步之遥。他利用地形优势,在将手榴弹悄悄送至对方枪口底下时,迅速拉开引信,再拼尽全力往前推送。

“轰”一声巨响,敌重机枪连同多个敌人瞬间被炸飞。奚希贤跳出交通壕,对着坡下一通扫射,敌人倒的倒,跑的跑,阵地化险为夷。随后,他一人据守险要位置,多次打退敌人进攻。

21日晚9时许,增援部队陆续抵达羊屿岛。长时间滴水未进的奚希贤再度主动出击,在茅草丛中抓获一名俘虏,缴获一支冲锋枪。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发现奚希贤舍身炸敌重机枪处,竟毙敌23人。

已过去了67年,当年岛上仅存的战友早就联系不上了,但奚希贤仍能一一说起他们的名字。忆及战斗中一个个战友倒下的情形,这位坚强的老兵久久哽咽,说不出话来。

 

“荣誉就是我的生命,这是我的传家宝,我要把它留给后代”

 

守备战打响前的5月29日,奚希贤所在的部队踏上了解放羊屿岛的征程。登陆艇未及靠岸,穿着救生衣的奚希贤就和战友一起跳进海水,迅速抢滩进攻,将红旗插上阵地。从那时起,无上光荣的种子在这名年轻的战士心中悄然萌芽。

20多天后的羊屿岛守备战,奚希贤用崇高的使命感激发高昂的斗志,打出了军人的威风,被公安17师政治部授予一等功。就在那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51年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后,短短几年时间,奚希贤就一次次地立功受奖。他说:“这是我的光荣,也是我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说起母亲,奚希贤鼻子一酸,眼眶顿时红了。这么多年来,他觉得自己最亏欠的就是母亲。他使劲抹了一把眼泪,一字一顿地说:“我妈身子有病,长年卧床。我出去当兵后,家里来信说她从那以后每天都要走一里多路,呆呆地坐在马路边——她是等着我早点回家啊!”

母亲生育了五个孩子,有三个因穷困在解放前就夭折了,姐姐给人当了童养媳。唯一留在身边的小儿子,成了母亲最大的牵挂。17岁就担任村民兵队长的奚希贤受党员、英雄事迹的鼓舞,立志保家卫国,从此一走就是20多年。

盼子心切的母亲终究未能等来儿子回家的消息。部队处于海防前线,战事吃紧,奚希贤不愿在最危险的时候离开阵地。母亲离世时,正是敌人反扑之际。得知消息后,指导员给了他10元钱的奔丧路费。他狠狠心,直接把钱寄回家用于治丧,返回了阵地。这,成了奚希贤一辈子抚不平的伤痛。

“我只有加倍努力,更多地立功,才能回报自己的母亲。”奚希贤没有让父母失望,他的立功喜报陆续被部队寄到了老家坦头镇前洋村,张贴在老家的木门上。自此,那扇陈旧的木门成了一扇光荣之门,喜报一张接一张。

在天台县委组织部的干部档案中,除了一等功,奚希贤先后被授予团通令嘉奖1次、三等功3次、桂林步兵学校通令嘉奖1次,还出席了省军区英模代表大会。

1972年老家失火,门上的喜报均被毁。当时,奚希贤没当一回事。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对家风家训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很想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他的老伴杜广兰说:“老奚这辈子把荣誉看得很重,他想把荣誉当成传家宝来教育子孙后代。”

知夫莫若妇,奚希贤说:“我和老伴这辈子过得很简单,能给子孙留下的,就是我当年立的功。”在老人的引导下,全家13个成员,有7人是党员。

2015年12月,奚希贤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写了封信,提出补办立功手续的申请。军区在核实后,仅8天时间,就为奚希贤寄来了立功授奖证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功奖章。

收到证、章后,奚希贤喜不自禁地赶到照相馆,拍了一张胸前挂着奖章的彩照。随后,他又把军功章拍成照片,给儿女、孙辈每人一份。在北京读博士后的孙子奚晋扬说:“爷爷不是让我们拿去张扬,他教导我们,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要直面困难,勇敢前进,夺取胜利!”

 

“我从小讨饭、做长工,党让我过了幸福的生活,我这辈子一心一意跟党走”

 

晚上7点多,记者来到奚希贤家,老两口正看着央视《新闻联播》,这是奚希贤雷打不动的习惯。他天天关注新闻,说起国家大事,顿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画风。

桌旁放着一本《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书皮已翻卷。记者翻开一看,书里有许多的圈点、批注,页眉页脚还有不少的心得感悟。

“习总书记说,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他把人民当成天,这让我非常感动。”奚希贤谈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党的历史和民族的振兴,不能忘;党的历程和自己走过的路,不能忘;个人的形象和党员的标准,不能忘。”

如何忘得了?奚希贤早已将个人的荣辱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解放前,奚家生活贫苦,幼年的奚希贤跟着爷爷外出乞讨度日,12岁开始替地主做长工,吃尽苦头。入伍前,奚希贤识字不多。在部队立功后,他被推荐到军官学校接受了5年教育。他发自内心地说,是革命的大熔炉淬炼了我,是党和组织培养了我,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976年,在某部机要单位服役的奚希贤进入转业名单,按照他的立功资格,他可以选择进大城市。而当组织希望他转业回老家天台山区支持建设时,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妻子杜广兰来自山东莱州,她明白当时天台的条件远不如莱州,但夫妇俩没跟组织提任何要求,就带着年幼的孩子回到了天台。

刚到天台时,住房尚未落实,一家人挤在招待所的一间房子里。“生活困难不算困难,工作落后才是大事。”在县卫生局担任党组负责人的奚希贤将背包一放,带着人员进驻到各地,全力推进卫生所建设。同年回来的还有其他干部,当有的干部花了半年多时间打理自家房子时,他已跑遍了全县30多个公社。

经常在乡村奔跑、特别能吃苦的奚希贤,被地区卫生局李局长知道了。一次李局长在天台看到奚希贤脚上穿的鞋已开口,深为感动,回去不久就给天台调拨了一辆旧车。车子稀缺年代,这被传为一桩佳话。

调到科委工作后,奚希贤的脚依然闲不住,主抓的推广省柴灶工作获得省部级优秀。一次,他带着工作人员小陈到东林乡指导推广工作,返回时突遇洪水猛涨,小木桥被冲垮。当时有一村群众正在等奚希贤一行,为不让群众空等,他便和小陈涉水过溪。初时水深至大腿根,最深处水及胸口。正是秋冬之交,两人冻得直打颤。当晚小陈就感冒发烧了,他母亲追上门来,抱怨奚希贤眼中只有工作,一点都不懂关照朋友子弟。

奚希贤的人生字典中还真的没有“关照”两字。他的儿子、女儿都是普通工人,上世纪90年代末双双下岗,奚希贤却说:“靠自己双手,总有饭吃。”

年轻时节腿脚勤,如今已是鲐背之年,奚希贤依然喜欢走路,现在他每天都要走5000米左右,这也让老英雄的体格特别好。乍见奚希贤,那硬朗的身板、乌黑的头发,似比实际年龄轻10几岁。他乐呵呵地说,我把身体养好了,能为国家省下许多医药费。

退伍不褪色,本色真英雄。说起年少与当下的日子,奚希贤心情激动地说:“党让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这辈子一心一意跟党走。”

 

老伴为奚希贤佩戴军功章

 

奚希贤画了个草图,向媒体记者介绍当年战斗情形

 

扫一扫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