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7月12日

一曲“和合”动天下

——记天台乡贤、著名古筝演奏家袁莎

阅读数:3893   本文字数:2775

通讯员  陈夏榆

 

揉、按、滑、颤……她轻拂古筝,颦笑间,尽显仪态万方。

教育家、艺术家、中国慈善形象大使……集众多头衔于一身,让这位常年居于音乐殿堂顶端的天台女子,光芒愈加夺目。

她是国内第一所古筝专业高等院校的创始人,作为著名的古筝演奏家,她热衷于“弹我自己文化的音乐”,以“守护中国筝乐的精神和气质”为最大追求。

她,创造了古筝史上的经典,并将在经典之路上创造出更大的惊喜。

30多年古筝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她深情叩问传统民族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追求古筝艺术本源中,赋予了古老艺术新的活力。

筝乐清幽似流水,诗词婉转附清音。她融入诗词、历史、美学、哲学,寄寓一腔真情,指尖的琴音化为心声的倾泻。

衣袂飘飘间,眸波流转中,音乐神韵律动时,弦外之音,总是这般诗意盎然。

如诗乐韵,难抹乡恋之情。细品她之筝乐,淡淡乡愁如丝如缕,挥之不去。那种天台味道,滋养了她的艺术灵感。

家乡,装点了她的梦;她,奏响了天台的美!

 

图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上,袁莎担任《和合之美》节目的独奏、领奏。

 

那灵动、柔和的曲调,自她指尖间飘逸而出;那回旋在空中的高古之音,激荡着亿万人的心灵……举国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的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上,她从容优雅地弹奏《和合之美》,用古筝艺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和合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位古筝独奏与领奏者,不但是国家大剧院的“常客”,还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做重要表演,被国外媒体誉为“瑰丽的中国音乐与东方艺术的美丽化身与杰出代表”。

她就是来自中华和合圣地——天台山的著名古筝演奏家袁莎。自2007年亮相央视新年音乐会以来,袁莎将古筝艺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她是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形象大使。2014年,中国探月工程“中国梦音乐芯片”存储了袁莎演奏的《出水莲》,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载上月球的古筝曲,同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用“和合”奏响大国形象

 

“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我这个天台人演出的竟然是有着天台元素的节目,这样的巧合该是多大的缘分啊!”7月5日傍晚,笔者连线袁莎女士,她刚好从北京鸟巢结束拍摄活动返回。

5月底,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袁莎教授应邀参加《伟大征程》晚会,当看到节目名称就叫《和合之美》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顿时袭上她的心头。

《和合之美》被排在晚会第四篇章“锦绣前程”的《命运与共》中。袁莎说,全世界都在关注这台晚会,正好这个篇章展现了新时代的美好前景,用“和合之美”来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和合之美”,简单的四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何完美诠释,对袁莎是一个考验。作为节目的独奏、领奏者,袁莎反复揣摩,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力求至善至美。

节目开头,袁莎用独奏演绎宇宙间的大音希声,凸显古筝的敦厚和中华文化的高度。与童星合唱环节,她用博大精深的筝乐弹奏“高山流水”。袁莎说,通过表现高山的巍峨雄壮与流水的细腻缠绵,旨在彰显中国的大爱大美,同时契合“和合之美”,向世界传递“天下皆为知音”的信号。

在这个节目中,和袁莎一起参加演出的,还有65位师生。为了这五分多钟的表演,她们集中封闭排练,足足用了一个月时间。正式演出前,袁莎和队友一起参加了两次试演。在6月25日的试演中,恰逢大雨倾盆而下,大家克服困难,专心弹奏,经受了考验。

离乡日久,袁莎深情牵挂。她说,今年家乡提出打造“现代化和合之城”,站位高、格局大,我非常赞成,我也乐意在中外艺术交流大舞台上,帮助将家乡的文化、美景传到更远的地方。

 

梅花香自苦寒来

 

今日成绩斐然的袁莎,走过的却是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之路。在天台流传着许多袁莎的励志故事。

在小学生周义陶的笔下,袁莎6岁时为学艺独自坐车去上海的经历触动并激励着他。作为一名小老乡,他觉得袁莎阿姨是自己引以为豪的骄傲。

说起培养子女,街坊邻居莫不夸赞袁父有眼光。在发现女儿袁莎喜欢古筝后,有远见的父亲就帮助她确立了“国内顶尖”的志向。当时天台没有古筝培训班,父亲就铁了心把女儿送出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天台离上海还很遥远,而且路况也差。袁莎说,往返28个小时,到上海就为听一节课,那时自己年幼,还晕车,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袁莎在学习古筝的同时,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也没有落下。一回到家里,父亲就督促女儿学绘画、练书法、背唐诗。袁莎笑着说,同样的曲子,别人说我的曲调别有韵味,很可能就是各种艺术“和合”的缘故吧。

7岁时,启蒙老师刘媌去四川,小袁莎跟着远行。9岁那年,袁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都考了第一名。为了女儿今后有更大的舞台,父亲咬咬牙,把她送到了北京。

当时其他小朋友都有家长陪读,唯独袁莎是一个人打着铺盖前来,老师顿时对她刮目相看。才进学校,袁莎就当了班长。就这样,袁莎孤身一人在外求学,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一直到研究生。由于条件有限,袁莎在北京求学期间,与家里的联系只有书信和电话。

袁莎说:“少小离家,几十年的艰辛历程磨炼了我的意志,古筝成为我慰藉心灵、寄托思念最好的途径。古筝是我的另外一个世界,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音乐里成就纯粹的自我。”

 

让传统“老树”发“新枝”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文艺晚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筝艺术,被袁莎带上了最高级别的舞台,绽放出了全新光芒。

袁莎说,作为一个习筝者,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并表达筝曲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在诠释音乐中注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自己对乐曲的感动与激情倾注其中。

从九岁出国演出至今,袁莎已参与了数百次中外艺术交流。她带去了古筝艺术,更带去了陪伴她成长的和合文化。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月亮月光光》这首古筝演奏曲目旋律柔和优美,富含诗意,台上的古筝独奏者正是袁莎。她与主创人员一起,吸收民族经典曲目的灵魂,融合西方音乐的精华。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媒体称赞演出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颂歌”。

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袁莎,从孩提时起,每一步成长都与古筝有关。在她看来,古筝的传统体现在流传千年的古曲中。她在坚持中华文化大道至简的美学追求上,融入西方元素,让中西方音乐在和合交融中缩小文化隔阂。

一次,袁莎来到纽约举办《筝与诗·归去来兮》音乐会,她在古筝艺术中融入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等西洋音乐元素,并提取了捷克音乐《自新大陆》的思乡情怀,将之与国乐《春江花月夜》中的月色与思念融为一体,备受好评。

其实,《筝与诗·归去来兮》是袁莎于2017年导演的中国首部筝剧。她运用和合理念,融合诗词、戏剧、交响乐等,将跨越千年的中国古筝艺术发展史,经典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弦凝指咽,别有深情。站在新时代,袁莎尽将心事付筝弦,她带着古筝这张中华文明的名片,赋予古老艺术以时代内涵,用心用情诠释筝乐之美,用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着精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