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9月22日

情感诚挚 思想宏远

——金耀基先生印象

梁立新

阅读数:4318   本文字数:4729

白鹤镇上卢村的卢氏宗祠匾额为金耀基先生题写,图为金耀基先生和夫人、孙女。 江南一庐/

 

金耀基先生是从天台山走出去的文化大师,我最早看到他的名字,缘于《天台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天台报》上发表了金先生的文章《归去来兮,天台》。这篇文章写到了天台的山水和天台的历史文化,文笔优美,情感动人。他在文中深情地写道:“四日的原乡之行,载满了一甲子的怀思。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口味,家乡的人情,让我有了回家之后再离家的情怯。踏上回港之路时,没有说‘别矣,天台’。”他的这一段文字,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我读懂了他心里的想法,没有说“别矣,天台”,也就是说他还会再来天台,也就是说天台会永远留存于他的心中。

说起来也是有缘,到2013年,与金耀基先生同宗的金正飞先生去香港拜访金耀基先生。他从香港回来的时候给我带来了一套金先生的著作,其中有《剑桥语丝》《中国民本思想史》《现代人的梦靥》《海德堡语丝》《大学之理念》等等。此后,我就拜读金先生的著作,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竖排繁体的,看起来有些吃力,但其观点很有吸引力。我有重点地看了一些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有些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读了好几遍,还做上了记号。后来,我在研究和合文化的过程中,也吸收了金耀基先生的不少思想观点。

2019年,金先生回天台作故乡之旅,卢益民先生陪同他游览了天台的各处景点,向他要了《有缘有幸同斯世》一书送给我。扉页上,金先生用他那独有风味的“金体”书法签了名。拿到这本书以后,我每一篇文章都读了,从中读到了金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2020年,卢益民先生送给我一本金先生著的《王阳明》,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后来卢益民先生又请金先生给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书法的内容我做了选择,我觉得应该写一些和金先生有关的内容,就选了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所尊敬的老师王云五先生写的诗《反李白春日醉起言志》。王云五先生是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现代出版家,他自强不息,从一个贫苦无依的学徒奋斗成为成功的出版家,人生多姿多彩。王云五先生以诗言志,表达了他与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一诗中“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截然相反的人生追求。王先生的诗是这样写的:“处世若壮游,胡为不劳生。壮游不易得,岂宜虚此行。偶尔一回醉,终日须神清。雪泥着鸿爪,人生记里程。豹死既留皮,人死当留名。盛名皆副实,人力胜天成。人人怀此念,大地尽光明。”这幅以王先生的诗为内容的“金体”书法,我十分喜爱,不仅喜欢金耀基先生的书法,同时也喜欢这首诗的内容。看到这首诗,想起王云五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也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同时也想起金耀基先生对老师的尊敬与怀念,想到我人生道路上几位恩人和恩师对我的关怀与关心,心中的这种感恩之情和金耀基先生对王云五先生的感恩之情,其实是相通的。

金耀基先生1935年出生于天台,是台湾大学法学系和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看到他简介中“原籍浙江省天台县”这几个字时,就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他的年龄要长我31岁,他工作与生活的空间主要在台湾与香港,与我生活的地域也有差别。但是因为天台是共同的家乡,对于家乡的热爱,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我对他的文字和书法有一种心灵相通之感。

金耀基先生曾经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是著名的学者,知名度和影响力都非常大,非我辈所能企及,他之所以赠著作和墨宝给我,我想这是出于对家乡后辈的关爱,也是他诚挚爱乡之情的体现。关于乡情,关于天台,金耀基先生曾经在文章中吐露他的心声:“21世纪的人,人人都是异乡人,我一辈子都在飘泊之中,人都希望有个停靠之地,天台是我的原乡。我在德国的时候,骑车看到月亮,我想起的,却是故乡天台,是我父母之地,是我出生的地方,寻找故乡,是追寻生命的回归,我这一辈子,就是寻找回家的路,这两次回家,我都非常高兴。虽然我不会回家乡常住,但是思乡爱乡的感情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我会告诉我的子孙,天台是我们的原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情感十分诚挚的人。我想金先生赠予著作与书法者,在天台还有不少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天台这一共同的故乡和对故乡挚爱的共同情感,把我们联系起来了。

在白鹤镇上卢村,矗立着一座气势不凡的石牌坊。一面是金耀基先生的书法,上书“上卢村”三个大字,左右两侧是对联“鹧鸪吐翠万年凝紫处台岳门户 蛟凤腾飞古德流芳居和合名村”。另一面是天台乡贤、曾任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显周先生所写的书法,上书“里仁为美”四个大字,两侧对联为“长清涿水千年德泽钟灵毓秀 山口上卢百福臻祥村富民安”。牌坊上的对联,写出了上卢村的地理位置、宗族传承和美好愿景,系生于斯长于斯的卢益民先生撰写,洋溢着浓郁的爱乡之情。据洪显周先生说,在金耀基先生第一次回天台之前,他在有关渠道得知金先生是天台人,特意让天台相关部门领导设法与金先生取得联系,邀其作回乡之旅。他没有想到时隔十几年之后两人为同一座牌坊题写书法,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浓浓的乡情。

金耀基先生是诚挚的爱乡之人,更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当代学者,是大师级人物。他在社会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曾与费孝通等著名学者共同建立以“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为主题的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轮流举办,为重振社会学、推动现代化建设深入研讨,殚精竭虑;他与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交谊深厚,余光中在香港时,金先生常与他交流,余光中回台湾后亲笔函请金先生赴台湾作现代化与文明转型、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等专题演讲;他与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心有默契,朱先生对金先生的著作《剑桥语丝》评价尤高;他与曾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的饶宗颐先生惺惺相惜,饶先生书赠金先生巨幅对联“谭笑开文运 语丝传法言”,对金先生的治学为文予以高度评价。金耀基先生的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宏大的辽远的思想体系,他既有十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有系统全面的西方学术思想的基础。在他的著作中,传统和现代是融为一体的。以前有很多人赞扬比如说像胡适这样的学术大家是学贯中西的。在关于金先生的介绍中,也有学贯中西这样的词语。如果说学贯中西,还是把中与西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来说,我想金先生并没有把中与西分为二者,而是视为一体。我想生造一个词语来说明我对金耀基先生的学术思想的理解,这个词语就是中西不二,这是相对于以中解西和以西解中这两种现象来说。在各种类型的学者中,有些学者以中解西,以中观西,以中说西,以中贯西,其基本立场、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观点,是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路的,也就是学术思想的底色,是可以归之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些学者则刚好相反,其基本立场与思想底色,是属于西方文化的。在此,我不想举例详说,也没有想评论孰优孰劣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在这两类学者之外,还有另一类型的学者,是属于中西不二的。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中,东方和西方是融为一体的,如同太平洋的海水,吸纳了来自长江黄河之水,也吸纳了亚马逊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水,因为四大洋本来相通,所有的海水都是一体的。他们的学识,正如海水,吸纳古今中外之长,成一家之言。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会贯通,化为一体,开出了独特的思想之花。他们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我认为金先生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学者。

在金耀基先生的思想体系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对西方文明的推崇,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只要优秀的东西,我们就要继承,就要学习。早在21世纪初,他就说20世纪20年代许多人看不起中华文化,20世纪90年代许多人看不见中华文化。他在那个时候就大声疾呼,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华文化是很漫长、很深厚的古典文化,层次很多,内涵很深,在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发现,再想象,再创造,它将爆发出来的力量,就会很大。在这个文化的基础上挖得越深,那么传统的智慧之光就会被重新点亮,就会重新爆发出创造性的力量。他在高度评价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并不排斥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明。他说一个开放的、正在成长的文化,必然是不断丰富自己本身的文化。西方文化中其实已经有一部分变成了我们的文化。他说,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潮流,实际上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东西南北都是相通的,他认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传统。在他的心目中,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可以体用相合的。他心目中21世纪的文明是全人类的文明,他从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诸多观点,已被半个世纪来的社会现实证实其前瞻性与合理性,其思想高度至今依然立于高处。

他说,中华文化绝不能自我封闭,自我封闭就等于阻断了我们通向世界的道路,中华文化就会被窒息。同样,我们在积极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时候,又不能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等于取消了我们与世界文化对话的资格,也是没有出路的。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他不走极端,他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与中国古人的中庸之道是契合的。

就我个人而言,金耀基先生的文章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现代人的梦魇》一书中“到自主之路”这一部分,其中他这样写:“现代人为了逃避梦魇,既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也不能隐居到陶渊明的南村去,而是勇敢地、清明地继续生活在组织里,在组织里追求自我,保有自我。”作为香港学者,他所论述的组织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与中国大陆对组织的定义是有较大差别的。但在我读到他这段话时,感觉这是一种极为理性的声音,如同一位睿智的长者以冷峻的语言向后辈发出真诚的告诫。

在“到自主之路”这部分文字中,金耀基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十分推崇。他引用了胡适先生在晚年一次演说中指出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支柱。金耀基先生认为:“在重整世界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大运动中,中华文化是有资格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的。”他认为古人那种“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了”的人的自觉,是现代人做一个机器人似机械生活的人所不能相比的。他说现代人最重要的就是“做你自己”,不要把个人的价值依靠在别人的肯定上。每个人虽然是组织架构上的一颗小螺丝钉,但就个体而言,仍然是一个“小宇宙”,仍然是自由的主人。从金先生的观点中,我联想到了和合文化理念中的“人地和合、人际和合、身心和合”,金先生强调注重“小宇宙”,也让我领悟到了“身心和合”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身心和合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金耀基先生著作等身,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非常丰富,我所能了解和接触到的,只是其中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他在大学的世界精神研究、现代性和中国社会学研究、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历史研究、全球化与大学教育的国际维度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在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文化学者陈恒先生曾发文称金先生为“桂冠学人、香江名仕”。陈恒先生认为金先生的学术世界“思辨富有理据,高度抽象又生动可感,对学术命题与社会规律的洞察以见解服人,富有现实意义,也给予人理想憧憬。”金先生的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著作,我是门外汉,并不能够去深入学习和了解。面对金先生的学术成就,我好像站在一个金碧辉煌的思想大厦面前,只能够欣赏到其中的一些图案、部分建筑,不能够欣赏到它的全貌,但是对它的整个建筑的尊重,整个建筑的钦佩,那是无以复加的。

在我的心目中,金耀基先生不仅是一位思想深邃、目光敏锐的人文学者,也是一位善于与各界人士共同推进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向着美好方向发展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合古人法则、有自家面目的书法家,一位抒写真性情,展现真情怀的文辞优美的散文家。

行文至此,伫立窗前,遥望南天,似乎看到精神矍铄的金先生正铺纸挥毫,笔走龙蛇……我在心中默默地向远在香港的金先生表达真诚的敬意与祝福!

 

华顶杜鹃 陈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