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2月09日

|||||||||||在路上|||||||||| ◇梵歌

夜色下的周庄

阅读数:618   本文字数:1566

陈翥 摄

 

夜色下,走进周庄就像走进一个梦,一个怀旧的梦,一个穿越的梦。

在周庄古镇东门入口,几个绾着乌黑发髻,蒙着白色面纱,穿红色上装,系绿色罗裙的女子在河边的柳树下,随着昆曲婀娜起舞。而在她们身后的河道上,乌篷船晃晃悠悠。船娘身穿蓝印花布缝制而成的衣服,用吴侬软语哼着江南小调,悠然地摆动摇橹。船舱内几位游客磕着瓜子、喝着茶,惬意地欣赏江南古镇的美丽夜景。临水的房子粉墙黛瓦,灯光从房子窗口或者屋檐下的灯笼里透出来,映照到墙上、水面上,古镇的夜晚如梦似幻。穿行在河道的小船时而穿过桥洞贴着藤蔓,时而靠近河埠拂过垂柳,随着客人来来往往,小船来来去去。

狭长的古街上,街道铺满鹅卵石,老房子的屋檐连成一片。在阴雨天气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戴望舒《雨巷》的浪漫意境。长街两旁林立的店铺大多门面窄小,有卖手工艺品的、卖苏南美食的,也有茶室、小餐馆等餐饮店,还有售卖字画的小店铺,各色各样的店家在此和谐共存。在这里最常见到的是“阿婆茶”茶馆,据说“阿婆茶”起源于昆山乡间,古时农村妇女在农闲之时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一边做着手工活,这时候需要关起门来,男人不能参与。随着时代发展,“阿婆茶”逐渐讲究起来,有了相关的“定式”。稻草和泥筑的炉子,用“铜吊子”或者陶壶瓦罐盛水,一般选择茉莉花茶,茶盅选青花瓷的,茶点也从原来的花生、酥豆、咸苋菜、萝卜干到盛在盘里的桂圆、蜜枣、糖果及蜜饯等。如今,阿婆茶已成为周庄的一张文化名片。

当然,作为苏南的特色茶饮,到了现在,阿婆茶不再是妇女的“专利”,而是男女老少皆宜。

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临水的茶馆落座,细细品味阿婆茶,静静地听当地人述说,吴越一带家喻户晓的巨贾沈万三的轶事。沈万三是周庄集镇兴起的源头人物,七百年前,沈氏的商贸物流已经通茶马古道、下南洋。沈家富可敌国,传说曾经为朱明皇朝修建南京城墙,甚至修长城。令人痛惜的是树大招风,沈氏家族后来遭到朝廷压制打击,家业随之没落。

但当时的周庄依托水路的商业繁荣引来了大量的居民集聚,这便是今天的周庄有着其它地方少有的庞大古民居群,以及发达的河港、街巷交通的原因。二十世纪初以来,汽车的出现、陆路交通的兴起,人们对内河运输的依赖性慢慢降低,曾经繁华的水乡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周庄渐渐被冷落了。

因为自然灾害、战火纷飞、改朝换代而造成的乡村变迁,多少离乡背井的人回不到故园、找不到根。沧海桑田,处于江南富庶之地的周庄穿越千年,在历史的夹缝中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完整的水乡风貌、独特的原生态古镇生活,让人惊艳,被人记挂。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有人来此探访寻幽。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两位代表性人物的到来,使得周庄再度被撩开神秘的面纱。那就是1983年春天,知名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寻访采风,以及之后完成的水乡系列画作“故乡的回忆”,在美国成功巡回展出;还有1989年春天,台湾作家三毛女士的到来,长期旅居海外的三毛把周庄的美食称为“家的味道”,见到周庄的风物感叹自己来得太迟,甚至在周庄的田园里激动地哭泣。

人们对于周庄的喜爱,恰恰是对于过往生活的怀念与眷恋。因此,待字闺中的周庄注定要重现在世人面前、世界面前。周庄人感恩、念旧,现在的双桥边有“陈逸飞之家”纪念馆,贞丰路上沈厅斜对面,有一家“三毛茶楼”。周庄人有一个说法“走出去的陈逸飞,没有回来的三毛。”对于三毛的早逝,周庄人颇多惋惜。

夜色阑珊,阿婆茶沁人心脾,酒意渐消,回顾古镇的前生今世,周庄与众不同的水乡“个性”依稀凸显。我们一行人惬意地离开河边的阿婆茶馆,夏至时节的空气因为微雨而凉爽宜人。店家大部分已经打烊,街巷剩下零星的灯火,游客三三两两。

乌篷船停靠在埠头河尾,河港空了。淡淡的月色落在河面上,在微风吹动下泛着碎波。粉墙黛瓦的房子露出暗影,分不清来自何方的虫鸣蛙鼓飘过耳际。周庄像一个回到家中卸下盛装的女子,呈现出田园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