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9日

漫谈寒山拾得图

◇左 溪

阅读数:7582   本文字数:2219

曾我萧白《寒山拾得图》

 

曾我萧白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皆精的绘画全才。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清朝的乾隆时期,而不可思议的是,他的画承接着中国唐宋时期的画风,与当时中国和日本画家的绘画风格截然不同。他的花鸟画,水墨考究奔放,色彩、构图皆佳,能与中国唐宋时期的画家黄荃、徐熙、李迪并驾齐驱,他的山水画能让人想到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的山水杰作。他的人物画里,有多幅《寒山拾得图》,其精致的笔墨和极度夸张的表现,都有着唐宋绘画的传统精髓。

曾我萧白在一些画上的落款:“明太祖皇帝十四世玄孙”,更让人浮想联翩。有学者研究曾我萧白的世族宗谱,他的祖先是中国明代的建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成谜的人物,竟然东渡日本了?

建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其父朱标为朱元璋长子,被立为太子,但未及继位便命归黄泉,朱元璋传位于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即帝位后,称建文帝。但是,坐镇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攻破南京夺得帝位,成为明成祖。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他的去向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民间野史中有种种传说,赤城山紫云洞前竖有一块“建文帝度岁处”碑,传说建文帝遭废黜后,出逃削发为僧,曾两次潜游赤城山度岁,也是其中的传说之一。

“曾我”是日本一个有影响的画派,其读音可能来自“朱”的南京方言。这真是一段奇异的历史,其真假扑朔迷离。人们还能从曾我萧白的画作中,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唐宋气息,因此有人推断,建文帝逃亡日本时,带去了一大批宫廷书画。直到三百年后的曾我萧白,依然能画出品味纯正如唐宋天才的绘画。反观中国绘画史,在明初,南京皇宫遭焚,历代皇家千年收藏的名画不翼而飞,画家们无所适从,导致明代绘画与唐宋存在明显的传统断代。

有学者坚信,这批名画一定还存在于日本民间。若果真如此,重见天日之时将是震惊世界的艺术大事件。

曾我萧白这二幅《寒山拾得图》,描绘了寒山、拾得在寒岩洞前聊天对话的情景。一幅是寒山坐在寒岩洞口,似乎在等待着拾得,右边的石台上放着一轴精致的画卷。拾得风尘仆仆刚从国清寺赶来,用扫把背着箩筐,为寒山送来冷饭残羹。另一幅是寒山举起的右手也握着一轴画卷,口中滔滔不绝。拾得则是手执扫把,聆听寒山的诉说,又不时向寒山提问。寒山、拾得是日本禅画中表现比较多的人物题材,而在曾我萧白的画中,可能还有对祖先逃亡日本的隐喻。画中兴致勃勃的寒山在大声说着什么?或许正在说着这批名画的传奇故事。

 

桥本雅邦《寒山拾得图》

 

寒山与拾得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他们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也是日本镰仓时代以来画家最注重表现的佛教人物之一,产生了许多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日本明治时期画家桥本雅邦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寒山拾得图》为世界许多博物馆所收藏。

此图藏于美国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画面中,寒山手展经卷,拾得持帚而立。寒山含笑注视着拾得,似在与拾得探讨经卷中的内容。拾得笑指经卷,憨态可掬。二人披头散发,谈笑风生,面部表情渲染得极为细腻,生动传神。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一幅桥本雅邦的《寒山拾得图》,与此图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此图的笑容更为灿烂。

桥本雅邦是明治时期的日本画家,生于江户。1847年从狩野雅信学画。画风稳健,固守传统。1854任胜川私塾塾长。1882、1884年两度在绘画展获奖而成名。1887年东京美术学校成立后,受费农罗萨、冈仓天心召请,出任东京美术学校教授。1898年随同冈仓天心辞职。后参与创立日本美术院,并成为核心人物之一。门生中有横山大观、菱田春草等人。其画作吸收狩野派的传统写实法和西洋画的焦点透视和明暗法,形成了折中的新日本画风格。作品有《秋景山水》《潇湘八景》《南泉斩猫》等。

 

寒山拾得图  桥本雅邦

 

《寒山拾得与旺财金蟾图》

 

千百年来,以寒山与拾得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数不胜数。明代画家王问的《寒山拾得与旺财金蟾图》构图别具一格,看点在于寒山与拾得所组成的“和合二仙”,与民间的旺财神兽金蟾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寓意兴旺吉祥,实为稀有。

画面中寒山与拾得依旧是衣衫褴褛,赤足持帚,正在弯腰俯首,饶有兴趣地观看脚下方的一只三条腿金蟾,面露微笑,似乎在交流着什么,表情十分生动传神。金蟾三足舞动,似大步流星般赶来,凸肚仰视,虽只有三足,还用其中一足来与二僧打招呼,形象可爱。此画浓墨淡彩、渲染细腻,为明代王问绘画之杰作。

传说中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清朝雍正皇帝册封寒山为“妙觉普渡和圣寒山大士”简称“和圣”,拾得为“妙觉普渡合圣拾得大士”,简称“合圣”。相传两位高僧因为情感融洽,亲如兄弟,故民间又将其称为“和合二仙”寓意和谐吉祥之意,能保佑世间朋友友谊长存,情侣情意绵长。

王问,字子裕,号仲山,生于弘治十年,卒于万历四年。江苏无锡人。自幼聪慧,9岁能诗文,且喜绘画。后就学于邵宝创办的二泉书院,并拜其门下,发誓闭门读书三十年。学业大进,品行端方,于正德十四年中举。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初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管理有方,后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

王问事父甚孝,在京城时期,准备迎养父亲。但父亲不愿离开家乡,嘱其画三十把扇子,各题诗一首。老人日用其一,仿佛儿子每天侍奉在侧。此后,王问又调任广东佥事,赴任行至桐江(今浙江桐庐),因思念老父,决心不再南下,弃官回无锡,终养其父。从此,他淡泊仕途,留恋湖山林泉。嘉靖三十三年曾同秦翰、顾可久、华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的碧山吟社,结诗社于其间。明万历四年逝世。

 

寒山拾得与旺财金蟾图  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