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9日

|||||||||||下午茶|||||||||| ◇范伟锋

雨意南屏

阅读数:816   本文字数:1744

飞雪连天 摄

 

进入六月,雨下个不停,人都要发霉了。没想到,南屏的朋友还记得早先的约定,一个劲来电催促。我心有所动,竟在细雨霏霏里成行南屏。

待到南屏,只见远山雾色苍茫,半山腰下绿意盎然。水田里的老牛在拖犁前行,老农正戴笠披蓑插秧。村庄里的炊烟也融进了烟雨迷离中,灵动的是文化长廊上那整片风铃,见我们来了,就叮铃叮铃……不停地响彻在这静谧的山水画里。

南屏以梯田、古道、红枫著称。今日亲眼目睹,感叹不虚此行。登高看梯田方能察其美。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在脚下,似山的褶皱,又似水的涟漪。山脊凸出,梯田外沿如玉带圈圈缠绕。清风袭来,水波荡漾,很有风情。而俯瞰岙底,梯田如纹理,看似无序,实则井然。在感叹先人垦荒不易的同时,老友绘声绘色,讲述春来时万壑千沟上满是油菜花的美景。我去过婺源,那遍地的油菜花,至今印刻在我心里。我对老友说,油菜花当然很美,但是秋天遍地金灿灿的稻谷,让老农眉开眼笑,那丰收的稻花香更美。

这些年,南屏乡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黄古道。尽管未到赏枫季节,但去古道看看风景也未尝不可。毕竟,于我而言,更在乎的是沿途观风景的心情。

雨中,行走在山道上,踩在先人磨得油光铮亮的山路上,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以前,南黄古道是通向四方的必经之路。路边的茶水廊静静伫立,虽经翻修,还有几分隐约的斑驳,仿佛在诉说着旧时的繁华。眼前的几棵古枫,枝繁叶茂,苍翠碧绿,蓄势养能,仿佛等待着深秋的怒放。我倚在枫树下,一阵风吹来,树叶上的雨滴偶尔落在脸上,凉意自来,那块“植枫留荫”石刻愈发清晰,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不禁脱口而出。

当我专注爬山,却忽略了是否还有人在夏雨中来赏枫。到山顶回首,才发现整条古道就我一个人。我不免有些怅然。

生活中,往往只看到盛时的大红大紫。殊不知,要熬过多少的清苦寂寞,才有最后的登顶。正如季节,也正如这枫树,要经历多久,才有众人为之喝彩的一刻,之后又是长久蛰伏。假以平常心对待这大起大落,生命定会从容很多。

我在前杨村的弄堂里溜达许久,才见到了四知堂。对于“四知先生”杨震,我在史书上早已熟稔。“四知却金”故事,流芳百世。杨震的后人、如今前杨村杨姓子孙,默默坚守着清白传家的古训,并集资为之塑像造堂,用来纪念这位不朽的祖先。现在不少游客来此参拜四知堂。

南屏,俗称南山。百姓大多务农,生活清苦。但无不以杨震为荣,坚守节操,铁骨铮铮,颇有杨震遗风。

四知堂形似古时县衙,堂外墙壁上绘有“四知却金”事迹。堂内杨震塑像正襟危坐,一脸正气,似在警示着世人要廉以修身,勤以养家。又如那慈悲的神明在庇护着这里的山水和乡民。

想到这些,我对着杨震的塑像鞠上一躬。

临近黄昏,雨意渐歇。回望烟雨朦胧的南屏,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杭州有一景:南屏晚钟。据说南屏乡古有翠屏寺,香火旺盛,寺里钟声曾在暮色中回荡。我无意串联两者,只觉得诗情画意在世间是相通的。

现在穿过南屏隧道返回城里,仅需十几分钟。但就这十几分钟,南屏人竟走了许多年。曾几何时,南屏人外出要肩挑手提,饱受舟车颠簸之苦。这大山隔的何止是距离,更阻隔的是信息、信心。

新南屏公路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南屏乡百姓的日常出行。看着公路从城关直接穿山而过,直达南屏。用一句“天堑变通途”来形容真是一点不过分。通车那天,南屏人民热泪盈眶,敲锣打鼓,庆祝这个历史时刻。

南屏的变化不止于此,南屏人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淹埋了好些年的南黄古道等旅游资源重新开发利用,吆喝来了全国各地游客。后来,又陆续办起农家乐、民宿,还建起停车场、游步道,重新整修了民国建筑。南屏乡陆续获得了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文化创意旅游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那天,我看到一些老太太坐在路边摆摊,番薯、生姜、吊瓜等原生态食品成了抢手货。几位在田间劳作的阿公阿婆还成了摄影师的专用模特。就这样,群众守着家就富了,屏障叠起的南山成了平坦的金洼地,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仿佛现于此地。

不经意一抬头,几只麻雀正掠过南屏上空。耳旁忽地响起那首《麻雀》,歌里这样唱:麻雀也有明天。我想,用于今天的南屏不正合适?

再回眸,山村已是万家灯火,那“一品香”饭馆里麻糍团和红烧肉的香气正飘散开来,我的心儿好似又被牵了过去。

雨停了,南屏洗尽浮华,沉浸在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