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7日

守护人间烟火

——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阅读数:889   本文字数:1634

陈翥 摄

 

读到卢震老师《一个人的村庄》文稿的时候,是在西安到洛阳的路上,我们一行人,以重走法华之路、朝觐祖师圣迹的名义,行走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一路上碰到的都是如《一个人的村庄》的记录者,卢震老师一样的守护者。

以前,我也走访过很多村庄,工业化进程,使村庄失去了诗情画意与温情脉脉,像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已习惯于孤独,缄默其口,隐没于黑灯瞎火中。佛寺没有了香火而消亡,村庄没有了灯火而消失。从这个角度说,卢震老师无疑是一位守灯者,他来到了金华的榉溪村,一边为榉溪的深厚文化而赞叹,一边为沉寂的灯火而着急。

“孔子后裔、全国仅存的三处孔氏家庙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那么作为具体承载这些概念和名词的榉溪村,作为流淌着孔子血脉的榉溪村民,他们真实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和附近其他村民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身上有哪些孔氏一脉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相信卢震老师在前言中这些沉重的思考和质问,就只有老木匠羊月德他们可以回答。“老木匠在村子里一边往前走,一边指着路边那些真实存在的房子,他如数家珍般地说:这个房子是谁家的?是哪一年建的?……”就此而言,老木匠就是为榉溪而生的一个人。那么在卢震老师的心中,榉溪村就是由老木匠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村庄。由此延展,那么一个人的村庄就是天下人的村庄。卢震老师所要做的就是铭记那些为榉溪而生的人们的故事!

于是他开始了“点灯”行动,他着手恢复榉溪杏坛书院,带领孩子学习经典,与村里的年轻人交朋友,在书院举办“榉溪图文展”,自己带头清扫街道,定期请外地艺术家办读书会,以及请本村在外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讲述外面的世界与对村庄的记忆与期待,请老人讲述柴米油盐、人情冷暖、风土习俗,请手艺人演示手艺……并把这些记录下来,用开放的教育思维与传统文化对接。传统文化在卢震老师这里因为有了更多现代语义的解读而焕发生机。卢震老师用五年时间,用镜头与文字讲述榉溪的生活日常,讲述了榉溪的一年四季,讲述了一家几代人的生活。他点亮了万家灯火,让我们看到了温暖的人间烟火。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我们看到了:“新锅开灶”里深沉隆重的仪式:敬天地,爱烟火,使生活具有了意义;重阳节的碱水粽:必须要先送给舅舅,表达的是亲情与感恩;家家户户腌菘菜、乡亲们聚在一起吃着百家饭,其乐融融的样子,是不是就是孔子的“大同世界”理想的实现?无师自通的孔金斗,有千斤之力的孔万道,老木匠羊月德,宝藏老兵孔令琴,织带阿婆卢春兰,民间中医羊银兰,画画少年孔铭涛,牛博士孔令宝,海南行的孔祥洪,榉溪理发店陈回香,养蜂大叔孔金华……这是一些普通而平凡的名字,但是在这些普通名字的背后,通过卢震老师的挖掘与记录,却成了一个个闪亮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个人史、社会变迁史。

在榉溪图文展最后一个讲述的“灯笼之舞”故事里,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幅画卷:祭告天地神灵的日子,佛菩萨的节日……祭拜、祈福,迎来送往,生与死,来与去,都需要用香火告知,用灯笼指引,并照亮前程。“一只手拿着点了蜡烛的灯笼,一只手拿着香……”这就是灯笼之舞,更是生命之舞,这就是榉溪的香火,大地上的灯火。

我在世界当中,世界因我而生动。卢震老师在榉溪,榉溪因卢震老师而生动。这也许就是个人史与村庄史的最真实表白,这也是作为一个守护者最具情感的表白。

我到过榉溪村,庄严的孔氏家庙、古桥,清澈的溪流、花草树木、孩子的笑脸,还有村巷中迎面而来的阿婆阿公的招呼,和村庄外层层叠叠的山峦,我内心充满了感激,感激这里的人们和自然万物,正因为它们的努力生长与生活,我们的世界才不至于痛苦孤独寒冷,感恩它们的静寂与热烈,它们的美丽与自由。

乡村振兴的状态就如宿根植物,在冬天的时候,看不到什么,但是到了春天,嫩绿的芽苗便会不顾一切地破土而出,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守护乡村者,是离土地最近的人,他知道土地的深情,默默地让一棵大树根深叶茂,保护后人!当一个守护者,守护住人间烟火,我知道,人间烟火旺盛时,香火也旺了。

(沱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