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28日
探寻和合文化 感受“和合”魅力
阅读数:3422 本文字数:2424
记者 钱青
天台山是和合文化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和合文化不仅影响着天台人,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探寻、前来感悟。随着时间的洗礼,和合文化历久弥新,焕发出了别样魅力。
建立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挖掘、保护、传承、宏扬天台山文化,是浙江明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中明一直以来的梦想。2008年,明丰公司搬迁新址,留下的七十年代老厂房正好用于和合人间文化园的创建。2012年,“和合人间文化园创建团队”先后拜访多名专家学者,经过调研论证,由沈盛钢负责面向全球征集文化史料,同时启动园区规划、设计工作。
张清秀 摄
溯源和合文化
在我县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这样一幅画像——两个憨态可掬的童子,一人手捧礼盒,一人肩扛荷花,面露喜色,神情动人,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寒山与拾得。
在搜寻藏品的过程中,沈盛钢深入了解了“和合二圣”传说及其背后的和合文化理念。
自2012年开始,沈盛钢的团队开始征集和合文化史料。他们多次前往上海、宁波等地,搜寻到大量产自台州,寓意和合美满的红妆以及寒山拾得相关画轴、摆件等。
他们还远赴日本搜集资料。“寒山和寒山诗曾在国外掀起研究热潮,我们在日本搜寻到大量和寒山相关的史料,比如上世纪日本出版的寒山诗集,还有上世纪70年代发行的带有寒山像的邮票等,这些后来都在园区内展出。”
文化园积累的收藏品逐渐增多。“我们咨询了几位台州文史专家的意见,对于藏品进行大致分类,这也是文化园内功能区块形成的契机。”
2015年,中国首家“和合文化”主题博物馆——天台和合博物馆开馆,展馆面积约850平方米,分为和合起源、和合传承、和合偶像、和合民俗、和合艺术、和合婚俗、和合建筑、和合商业、海外传播、文化交流、和合箴言、和合大同等展区。目前收藏了三千多件体现“和合文化”的珍贵文物、史料,是全球最全和合史料库。
展示和合文化渊源,传承和合文化精髓,探求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是和合人间文化园建设的初衷。“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微改造、精提升’,运用智能化及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建成展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展馆,让游客在参观中学习并感受‘包容友善、和合之道’。”
此后,文化园功能区逐渐丰满, “一根藤”艺术馆、满堂红婚俗馆、和合堂、拾得坊等场馆相继开馆。2018年新开放的拾得坊,被打造成为国内首家和合文化产业化展示平台。“接下来,我们还要建设和合讲堂、和合家风体验馆等项目,让园区文化教育功能逐渐完善。”沈盛钢说。
挖掘“一根藤”技艺
在和合人间文化园筹备期间,沈中明、沈盛钢父子俩挖掘、重现了古老的“一根藤”木作工艺。
“一根藤”俗称“天台软条”,因其造型类似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古藤而得名。历代天台工匠以巧手慧心萃取了天台山儒、道、释和合文化的精髓,回环交叉编织出各种吉祥图案,故又名“和合藤”“万年藤”。在“一根藤”传统工艺制作当中,最核心的技艺是榫卯的结构组合与线条变化,榫卯结构组合达几十种,并有相应的口诀,口耳相传。
天台“一根藤”始于明末清初,兴于清末民国初期,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影响较大的传统木工制作技艺,普遍运用于建筑、家具制作。但进入工业时代,这门手工技艺也难逃被岁月尘封的命运。
为了抢救古老木作技艺,2013年,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成立了一根藤艺术馆、一根藤木作工坊,并通过培养传承人,结合当下的审美需求创新工艺。一个看似普通的一根藤挂屏,从开料、打眼、锯榫头、组装到打磨……几十道工序,道道工序要求精工细作,方能制作出生动图案。这种传统技艺,形式上高度简洁,又寄托了美好,还为研究天台民间的图腾信仰,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2015年,和合人间文化园“一根藤”艺术馆建成开馆,展馆面积838平方米,有“一根藤”经典藏品、文创家居、影音等展区。馆内收藏五百多件各个时期的“一根藤”经典作品(门窗、条案、屏风,千工床等),展示了中国“榫卯智慧,工匠精神”。在保护、展示的同时,培养传承人及衍生作品开发,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中央电视台四套、九套、十套、央视网等给予专题报道。2016年,“一根藤”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舌尖上的和合味道
“天台味道”是三教圆融的精神凝聚,是民情智慧的化身。品尝天台美食,也是在品味生活,品味文化。和合文化基因已深深植入天台人的潜意识里,并在日常生活中升华,孕育出天台山独特的饮食文化。
2018年9月,天台旅游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温泉山庄厨师长刘存昶为食客们设计了一台“和合宴”,让人拍手称赞。刘存昶还是捏糕花、南宋“十六会馔”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以和合二仙为原型设计制作了糕花作品——面塑《和合二仙》,摆放在宴席中间。整个宴席还配有菜品解说,在美味中感受和合文化。和合宴菜肴讲究口味与健康的“和合”,从色、香、味、形、器、意、艺等方面调和,使之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在刘存昶的面塑作品中,“和合二仙”的形象被呈现得最多,但每件作品神态造型各异,绝不雷同。小济公的聪慧机灵,大济公貌似疯癫实则正义善良的品质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些作品有些被摆上宴席,作为餐桌上的摆件。
关于未来的面塑之路,刘存昶表示,天台的文化底蕴比较深,接下来,他将继续打造一些与天台有关的面塑题材,把天台的风土人情通过面塑展现出来,并将以此为载体,把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天台山文化,通过面塑造像作品传播出去。
天台饺饼筒是天台最具特色的传统小吃,也是天台民间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美食,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大小喜事,都会出现饺饼筒的身影。饺饼筒的馅料包罗万象,肉丸膏、鸡子膏、煎豆腐、肥肉片、猪肝片只是标配,冬笋、荸荠、豆面、菜头丝也是必不可少.....饺饼筒最关键的制作工艺还在这张薄如纸张的面皮上,厚了口感不好,薄了容易露馅,因此这和面时度的把控非常重要,也寓意了我们生活中的适度原则,张弛有度,适度才最好。
舌尖上的和合味道,浓缩了天台的和合文化。亲手摊一张饺饼皮,感受天台千年的圆融与和合;包一根饺饼筒,寄托所有的美好与希望;咬一口饺饼馅,品味文化的厚重与传承。
刘存昶制作面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