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31日
糊拉汰:一饼尝尽人间味
阅读数:2103 本文字数:1752
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天台山璀璨夺目的饮食文化。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对天台山美食的热爱,始于一张糊拉汰。
追着春光,沿途繁花正当时。步入街头镇峇溪姚村好人家农家乐,姚毅和妻子朱小玲正在忙碌着。只见餐桌上的大汤盆里,摆放着一张薄如纸、圆如盘,还透着光亮的煎薄饼。吃一口,松软香脆,唇齿留香。
“这就是糊拉汰,是天台传统小吃煎饼的一种。它实际上应该写成‘糊拉拖’,因为我县方言中的‘拖’字念成‘汰’,才这样写的。‘糊拉拖’是三个动词,代表了糊拉汰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做的三个动作,那就是糊、拉、拖。这三道工序一完成,一张煎薄饼自然就成了。一次一个,只要几分钟就好了。发展到今天,糊拉汰的款式和馅料,都大变样了。”姚毅说。
择一事,终一生。就是这么一张饼,从姚毅已故祖母姚仙琴那时开始飘香,穿过遥远的岁月,直至今日。
姚毅制作糊拉汰的手艺,是祖母和父母传授的。他的记忆,定格在早年的农村老家。
俗话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早年在老家,每年十月,姚毅的父母都会忙碌于田间地头,因为这是播种冬小麦的季节。冬天,小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到了次年六月初,麦子成熟,这时他的父母就用收割机收割麦子,再把小麦种子分离出来。之后在他们的手里,面粉巧妙变身,变成了白白胖胖的馒头。那时在课余时间,11岁的姚毅就会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面,挨家挨户叫卖馒头。一些村邻看到他们,就会取出家中的麦子,跟他们交换馒头。
1992年,15岁的姚毅初中毕业,不仅学会了做馒头,还掌握了做糊拉汰等一些天台小吃的技艺。姚毅认为,“糊拉汰与披萨饼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菜料放置于面饼之中,烤制而成”。
2000年,姚毅在我县桃源双女附近开了一家小吃店。这家店生意红火,尤其是主打产品糊拉汰,深受顾客青睐。2004年,因为种种原因,姚毅把店迁往别处。
“糊拉汰是群体传承的,家庭中母教婆传,世代相传,就像我们家一样。眼下,我家8岁的女儿,也在学做糊拉汰,还学得像模像样呢!在我县民间,从城镇到乡村,很多人家的大嫂和小姑,做糊拉汰都有一手好手艺。”姚毅说。
在我县民间,流传着关于糊拉汰的许多传说。其中一则与嬉笑人间、爱打抱不平的济公有关。相传其母王氏聪慧贤淑,初夏某日中午,她在镬里糊了皮子,顺手拿起一把绿豆芽、大蒜放入其中,撒点盐煎一煎,儿子吃后直夸香松爽口,此后糊拉汰便在我县百姓中流传开来。
糊拉汰看上去只是一张饼,但对许多天台人而言,它代表着一种饮食文化。在寻常人家,一口鏊子,淋上油,倒入面糊,打个鸡蛋,再加入馅料,油脂香、淀粉香、蛋黄香、葱香,就会扑面而来。
对那些在外创业打拼,或返乡的家乡人而言,糊拉汰更是一段往事、一种念想、一种乡愁。凡是天台人请客聚餐,聊家常时,少不了来一道糊拉汰。它代表的是天台人“家的味道”,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糊拉汰可当作点心或主食,也可作为下酒菜。古时我县有风俗,新媳妇下厨,夫家会让她做糊拉汰或麦饼头,来考考她的厨艺。
至于糊拉汰的制作方法,有30年经验的姚毅颇有心得。
他介绍,早年的糊拉汰,大多以土豆丝作为馅料,现在则多了南瓜丝、梅干菜肉等搭配。如今的糊拉汰,用料众多,有精白面粉、精肉粒、猪油渣和苋菜等十多种。而常用的工具,有铝鏊、镬、碗、盆、粉盆(或甑)等。
制作时,首先把麦粉调成稀薄而又不失黏性的糊状;接着,将少许麦粉糊倒入锅内,拖拉成圆形的薄饼;最后撒上土豆丝、豆芽和肉末等,即可快速制成。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以说,糊拉汰的馅料是无所不用,瓜果蔬菜、海鲜和肉类等各种食材,都可以入馅制作,并可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和喜好选择食材。馅料多样不拘一格,酸甜香辣调味随意,吃起来香脆可口——这便是糊拉汰深得天台人喜爱的原因。
制作过程看似简单,要做得好吃,还得靠过硬的技艺。比如,麦粉调水的稠薄和锅里油量的多少,以及火候的大小等,都要恰到好处。否则,麦粉糊到锅里不是溜了,就是紧贴在锅面上起不来,“那就成不了糊拉汰,倒成了一塌糊了”。当然,在姚毅的巧手下,麦粉糊完全可以成为一张张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的饼皮,再放些油、葱、蒜等,馅料在传统中创新,便成就了一道绝佳的美食。品尝糊拉汰后,让人觉得清香扑鼻,人间百味浮上心头。
无论生活怎样匆忙,不管聚散或悲欢,我县小吃糊拉汰,总会让人们停下脚步、围坐在一起,孜孜不倦地品味这挥之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