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29日

|||||||||在民间 ||||||||||| ◇梵歌

天台老家的那些灯光

阅读数:712   本文字数:1906

陈翥 摄

 

大概是1970年,去崔家岙外婆家,第一次看到他们用上了电灯。那个电源来自山坳深处那座叫王琅的电站。电灯很暗,让人昏昏欲睡。那时我还小,不懂那时的电站输电量有限,输配电技术也落后,各村限制灯泡功率,大概是3支光或者8支光(瓦),功率大了是不允许的。那时,我便以为电灯不好,不如煤油灯,只要挑一下灯芯,满屋亮堂。于是,我跟小伙伴说,电灯还没有煤油灯亮。那时,我们村里各家都在用煤油灯照明。

后来,我们村也有了电,那是村里的碾米厂用的。原来碾米厂的老式柴油机噪音太大,经常发生故障,就改成了电动机。输电动力线挂在杉树电线杆上,村中晒场上就立着这样一根电线杆,那线杆底下两边绑着两根短的杆子,是加固的。各家依然用煤油灯照明,一是电费比煤油贵,二是一直以来的习惯。不过,有一些特别的情况例外,比如村里开大会,便会临时将电线挂在动力线的火线和零线上拉下来,用于高音喇叭扩音和照明,500支光的电灯挂在戏台横梁上,照得整个晒场贼亮。这改变了我对电灯不如煤油灯亮的认识。

荷花地三台九明堂中间的那个大厅,通常是大家红白喜事请客吃饭用,也有用来开会,多数是传达上级文件、精神之类,这类事情到了村里就是大事,大家都非常认真对待。自从村里通了电,大家都会学着开大会那样,从晒场的碾米动力线上临时挂照明线下来。三台九明堂大厅上一个100支的大灯泡照着,前后大院都亮,舒适方便。不像平常夜里,邻居在廊檐下走,没注意会鼻子跟鼻子碰着,然后吓一跳。大厅里挂着的电灯,在大事结束后不会立即拆除,一般还会用一段日子,这成了邻居的福利,有人便到电灯下打牌、聊天,妇女往往干一些纳鞋底、编线衣、纺棕线之类的手工活。

可是,有时电灯会突然黑掉,这时,大家都很着急。懂行的人说,动力线上的挂钩松掉了。于是,有人便去晒场上摇一下电线杆,一摇电灯就亮了。电线杆不是轻易摇得动的,需要力气大的人去。那时经常去摇电线杆的是大镬公,他不但力气大,点子也多。他拎一柄斧头去晒场,用斧头背去砸电线杆的根部,电线杆一震动,电灯就亮了。有时,电灯亮了,他不知道,还在那里不停地砸。于是,有人就到大厅外高喊:“不要敲啦,亮啦!”尽管很多人在大厅沾光,各家都还是用煤油灯照明。有些妇女晚上要纺棕线做副业,就把灯芯压到最低,灯光很暗,只要灯火不灭,走路不磕着就行。

父亲有一个朋友做白铁皮加工手艺,包括那种小玻璃瓶上装一个白铁灯管的灯盏。那人来我家玩,发现我家的灯盏太暗了,说要送一个大号灯盏,母亲说不要。那人还是送了一个过来。那灯管很大,灯芯粗,一点起来,火焰老高,顶上冒着黑烟,呼呼地抽油,不过,满屋通明光亮。可是,一瓶油一晚上就没了,比我们平常三五天用的油还费。母亲心疼得不得了,说,这灯是“强盗灯”。

我们对粗大的东西通常会加上“强盗”两字,比如“强盗碗”“强盗镬”。我说,这灯一般人家都不会用,估计那人卖不掉。母亲不让我们点这灯,可是,父亲说,客人来了就得用这灯,这灯点着看书不费眼。除了父亲用这灯,我们都不用。

那时有人结婚,会在新房的三斗桌上摆出那种漂亮的美孚灯。美孚灯的灯身就像身材曼妙的女子穿着及地长裙,美孚灯拿下灯罩刚点上火时并不太亮,一套上灯罩,亮度倍增。那个看似简单的灯罩既有挡风作用,又有空气整流作用和能量积聚作用。美孚灯的光热转换效率高,可是很少人家作为日常照明用,大概是美孚灯并不便宜,那个年代属于奢侈品,只有结婚的时候才会用。

我们家装电灯是1980年底了,我已经读高中了。自那之后就不用煤油灯了,偶尔停电就用蜡烛。不同的照明工具,其实是历史演变、生活方式变化的反映。煤油灯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十年,属于现代照明工具。而蜡烛的使用,少说有几千年历史。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有关蜡烛的画面往往是诗意的,与蜡烛有关的诗句很多,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时,烛光便成了情感缠绵的意象。当然,也有韩翃:“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那是王侯之气。

照明用具千千万,原始的蜡烛是最简单的,又是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很多年前,我在越南的一个工程项目上,曾经用了好长时间的蜡烛。越南的电力产能不足,尽管向我国买了一部分,但是每年的春夏之交,就是旱季的时候,那边还是经常停电。另外,热带丛林雨季多雷,时常因雷击造成停电。所以,夜间常用蜡烛。

有一阵子,我在那边要准备执业资格考试,白天工作太忙,只有晚上有时间看书。于是,我在宿舍里备着一堆蜡烛,一停电就点上。看书时,觉得光线不亮,就多点几支,书本尽量靠近烛火。因为怕风吹灭,必须关着窗子,于是蜡烛的烟灰全漂浮在房间里。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桌子上落满烟烬。洗脸时,对着镜子一照,发现鼻孔乌黑得像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