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05日

近年来,我县积极垦造耕地,提升质量,让宜机宜耕、能排能灌的高产田连成片——

再造“米粮仓”

阅读数:9824   本文字数:1463

通讯员 杨国球 王天祥

 

一夜熏风吹春去,万物并秀迎夏来。天气转暖,平桥镇下曹二期垦造耕地现场一派繁忙,车辆穿梭、机械轰鸣。

近年来,我县不断深化“农田必须是良田”的理念,坚持垦造耕地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全力提升优质良田比例,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3年,全县共垦造耕地4049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62万亩。

 

小田变大田

 

作为山区县,我县地势高低不平,地块零碎散乱。在福溪街道后田村,就有一片“巴掌地”“蛙跳田”。该田块灌排设施缺乏,田间道路缺失,种植效益低下。

2023年秋,我县立项启动改造工程,建设总规模185.37亩,新增水田152.92亩。项目区沿地形等高线,呈南北向布局,单个田块在3—5亩左右,田面平整度控制在3厘米以内,耕作层厚度60厘米以上。

在引排水方面,采用灌排分离,标准十年一遇,一日暴雨次日即可排至作物允淹程度。排水沟下底宽60厘米,深60厘米,采用块石干砌,急转弯处、高差较大、水流较急的地方设立跌水消力池消能防冲。项目新建田间道路1224米,宽度3米,混凝土路面,车辆、机械直达田头地尾。

为了改善地力,我县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结合种植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确定施肥品种和数量。同时,坚持有机肥与化肥使用相结合,做到缓急相济,用地养地,增进肥效,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原先区块内散乱分布着电力、通讯等不同杆线,经多方衡量,我县决定迁移竖杆,深埋线路。虽然增加了建设资金,但为今后机械化生产、无人机施肥喷药奠定了坚实基础。

 

荒滩变水田

 

“熟土太厚了,翻耕种稻时,机器差点陷在田里面。”种粮大户周小标笑着说。

平桥镇下曹村紧邻母亲河——始丰溪。早年始丰溪像匹野马横冲直撞,治溪打坝后,在村东南岸形成了一片天然的滩地,由于缺少熟土,一直无法耕种,有人还偷挖砂石,导致地块坑坑洼洼。经年累月,长满了茅草和杂树。

结合耕地后备资源储备库建设,平桥镇把目光盯在了这片荒滩上。2023年2月,一期工程顺利开工。项目总面积69.82亩,新增水田59.93亩。

针对滩地容易漏水跑肥现象,工程把田间防渗作为重点,着力夯实犁底层。回填底土均由外购土回填,犁底层回填夯实分为两次,厚度每次不少于15厘米,压实后几乎滴水不漏。与此同时,施工单位从平桥数字产业园拉来一车车熟土,覆盖整个区块,厚度在60厘米以上,由此荒滩地摇身变成了新良田。随后,二期项目顺利上马,面积达197亩,目前即将完工。

一期完工后,周小标主动承包,抢时种下了杂交水稻。只除了一次草,杀了两次虫,水稻长得齐腰高。秋稻黄,收割忙。两台收割机只用了一个上午,就顺利收割完毕,亩产超过1300斤

2023年,全县新垦造耕地共种植水稻近900亩,增收稻谷100多万斤。

 

连片高产田

 

新垦造耕地必须成为“良田”,我县对原有耕地质量提升也紧抓不放。

坦头镇汤家洋区块包括榧树、下陈岙等六七个行政村。由于年久失修,田间道路逐渐破损,引排渠道流水不畅,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

我县以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为标准,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总面积4725.11亩,其中水田3592.97亩,提升耕地质量等级面积2019.97亩。

提升工程衬砌灌溉渠道,硬化田间道路,绿化路渠两侧,做到“林随路走、林随渠走”。工程完工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全面提升,全部列为高标准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通过集中流转,规模经营,汤家洋重新成为“米粮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1年—2023年,我县通过“百亩方、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打造了3万多亩宜机宜耕、能排能灌的高标准农田,各类机械大展身手,奠定了粮食高产、稳产、增产的坚实基础,全县粮食连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