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05日
褚天沪:模式创新 农二代蹚出宽广“兴农路”
阅读数:12061 本文字数:1523
记者 王丽娜
“老一辈种田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不一样了。”在白鹤镇西涧村的田地旁,褚天沪看着正在修整土地的农用拖拉机感慨道。八年前,褚天沪还是证券公司里的普通上班族,当时33岁的他大抵也未曾想过,自己与家乡的土地,还有这么一段不解之缘。
“当时,父亲承包了数百亩土地,承包期基本都是10年,我想把父亲没做完的事做好,把土地继续管下去,对村民们有个交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褚天沪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主动挑起了这份“种粮大任”。
理念刷新 新农人善用新农具
作为一名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褚天沪从小看着父辈弯着腰勾着背在田里忙活,费时费力,也目睹着他们的身体因过度劳动而受损。于是,“让种田更轻松”成了褚天沪心中的一个执念。近年来,高科技农机装备不断涌现,科学管理体系不断创新,为传统种田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新契机,也为这位“新农人”增加了更多选择。
农用无人机喷洒、高速插秧机播种、生产线育秧、科学研判下苗……在褚天沪承包的1000亩农田里,各种现代先进农技和农具轮番上阵,为育秧播种环节增添了不少新花样。至此,这条两代人传承的“兴农路”,也发生了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的新变化。
“人工皮管喷洒的传统作业,需要一台机器外加3位农民配合,一人操控、一人拖曳皮管、一人喷洒,一天下来顶多完成50亩地。但使用农用无人机打药、施肥、播种的话,只需要一名飞手操控,一天就能完成400亩地的作业。”褚天沪告诉记者,用上无人机之后,不仅节省了人工费用,而且效率更高了。
褚天沪明白,田依旧还是那些田,但是种田的理念需要紧跟时代进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农人”,当好称职的田间“掌门人”,就得利用好新科技,不断学习新知识。
除开农忙时节,褚天沪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线上联系农业专家、与农业大户交流经验,学习种植管理技术、高效节水技术、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及不同阶段病虫害防治、施肥用药和除草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将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模式创新 水缺口成新“出口”
创业路上,褚天沪始终抱着共同富裕的想法,他利用自身所在的合作社,主动把我县产业发展、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传授给村民。与此同时,褚天沪还在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模式。
“我准备在这230亩土地上采用水稻‘旱种水管’的种植方式,其他230亩仍然采用水播机种的方式,做一个对照组。”去年,褚天沪在平桥镇贤投村附近承包了近500亩土地,他口中的“旱种水管”栽培模式,是指在旱整地情况下进行水稻直播,待水稻出苗后再建立水层进行管理的一种节水栽培模式。这样的栽种模式,免去了育苗、泡田、打浆、插秧等作业环节,仅在需水量较大的生育时期进行灌水作业,据了解,前期平均可为每亩土地减少50%的水资源投入,亩产量预估可达到中等以上产量水平。用褚天沪的话来说,就是不用在灌水高峰期和别人“抢水”了。
试验田里,经过精准设置的旱种直播机正在进行播种工作,随着轮胎转动,开槽、播种、回盖土壤等动作在电脑控制下自动完成,12行种子整整齐齐地在土壤深处均匀铺开,静静等待萌发。这样一来,种子直接入地生长,水稻分叶不再受水、肥、气、热、光等多因素的影响,所需的人工成本也大幅降低。
模式创新的背后,往往堆砌着时间与资金的投入。因此大多数农户还是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以保持产量的稳定。但褚天沪却不这么想,他说,“按照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具有缩短环节、节约水源、产量稳定等优点的旱种水管种植肯定是未来的潮流。我如果试出来了,亩产的效果很好的话,那这种方式就能直接推广出去,让大家都能这么种。”
一辆辆农机驶过土壤,一颗颗种子埋入土壤,褚天沪的心也愈发踏实。如今,这位十年前跟在父亲后头学种植、看粮食的小孩,已经成了全镇粮食亩产最高的种粮大户。蔚蓝天空下,他带着自己的“新农具”,走进了这片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