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05日
|||||||||||民间风物||||||||| ◇孙明辉
四时风月红曲酒
阅读数:2697 本文字数:1933
陈翥 摄
春
立春,春风拂面,万物复苏。可对天台酿红曲酒的人来说,这天称作“封缸”。也就是说,从这天起,喧闹一个冬季的酒坊,进入蛰伏。
天台有一种酒,色如樱桃红,叫“红曲酒”,俗称“自做酒”,含有自产自饮之意。因为源自宋代,又称“宋红”。在冬日的大排档、“农家乐”,炖热的“自做酒”是外地客人的首选。在家宴上,也极受宾客青睐。
元代,天台来了一位年轻知县,进士出身,言谈举止透出一股儒雅之气。他叫杨维桢,在天台为官时,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红酒歌》诗云:“桃花源头酿春酒,滴滴珍珠红欲燃。”许多人会问,酿春酒?难道天台的红曲酒是春天酿成的?其实杨知县诗中的“春酒”并非指酿造的时间,而是对红曲酒的赞美之词。在杨知县的眼里色泽红艳的红曲酒宛如春天的桃花一般,柔和而灿烂。再就是觉得天台的红曲酒可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里酿出的美酒相媲美。
糯米,雪白如玉,是酿造红曲酒的主角。谷雨时分,雨生百谷。在细雨朦胧中,天台大山里的男人挽起裤脚,在秧田播撒糯稻谷种。经过四个月的日晒雨淋,田里稻浪翻滚,迎来收割。
夏
立夏,空气渐渐燥热。强烈的阳光照得刺眼,窗外也是白花花的一片。每年这个时候,平桥镇岩头背的空地上就会晒着一片乌红的米粒。这就是红曲,它是酿造红曲酒的灵魂。因为有了它,使雪白的糯米酿成了色泽丹红的红曲酒。
一大早,老张夫妻二人便将大簟摊开,从家里挑来两箩沾染红曲菌的米粒,倒在簟上。红红的米粒,如同嫣红的珍珠。每年酷夏,老张都要制作几百斤红曲,其技艺系祖传,其红曲菌株也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与酿酒要选择冬日截然不同的是,红曲的制作选择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将早籼米蒸过后,摊晾,拌上红曲菌种的汁液,再摊在阳光下暴晒。大簟上的红曲需要不停地翻晒,就在这酷热的空气中,完成早籼米到红曲的华丽转身,从而得到又一次新生。相传,明代正德年间,平桥镇官田张就已开始制作红曲。如今在平桥镇广场边上,常有卖红曲的摊位,用升量,粒粒乌红,十分喜人。
如果你走进济公家酒坊有限公司的红曲菌种库,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上百个玻璃瓶里装着不同的红曲菌种,都是从民间挖掘、培养、遴选出的红曲菌株。
秋
白药是酿造红曲酒的“点睛”之物。天台人口中的“白药”,不是云南治跌打损伤的“白药”,是当地的俗称,它应该称为“酒药”,或是“酒引”。它是糖化发酵剂,能催化糯米淀粉中的糖分,使酿出的红曲酒,口感清甜。
立秋过后,假如你来到水竹湖村,将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门前屋后生长着一片又一片好看的草,细长花穗,紫白色,它叫辣蓼,是一年生蓼科草本植物。方孝孺曾诗曰:“蓼花色比桃花强”。许多人不知这辣蓼穗能派啥用场,可是对水竹湖村的百姓来说,它可是能带来财富的好东西。女人们将辣蓼穗的籽剖下来,在竹匾上晒干。然后将辣蓼籽拌入籼米粉,最后要掺入“种药”。“种药”,也就是上一年最好的白药,也称“陈白药”,再揉成汤圆一般大小,在阳光下晒干。从辣蓼草到白药的晒干封坛,需经过三十多道工序。
早年,村里人将制好的一颗颗白药,装进口袋,到集市上去卖,也有的干脆出远门,走村穿巷叫卖,一路走,一路卖,甚至走到东阳、义乌。外出卖白药的故事,村里人几天也说不完。
这天,一群年轻人来到村中,他们是济公家酒坊有限公司白药制作小组的成员。在这里,他们将探寻白药制作的古方。
冬
立冬之后,万物进入休养状态。可对天台酿酒人来说,这正是酿造红曲酒的最好季节。
一大早,村里炊烟开始冉起,许多人家都选择在这天酿今年的第一缸新酒。
天还没亮,女人便坐在灶下生火。男人则点上三炷香,走到门外,对着微亮的天色恭敬地祭拜,回屋祭拜灶神。在他们心里,酒神就是天地之神,也是灶神,因为酿酒是从灶上蒸米开始的。灶火映红了女人的脸庞,两大口锅水开了。男人将浸泡一夜的糯米捞起,倒入木甑里,端上锅。糯米蒸熟后,立即倒在大簟上,屋内立刻散发着浓浓的饭香。
晾透后的饭粒,倒入缸中。男人挽起袖子,将红曲、白药与糯米饭粒充分拌匀。接下来的几天,酒缸中的酒醪开始热气腾腾,不时地有气泡喷出。腊月将近,天气骤然变冷,男人看了看天,然后进屋掀开酒缸上的竹簟,只见酒醪微微裂开几道缝隙。他迅速拿起酒耙,伸入酒醪,上下翻搅,这道工序称作“开耙”,又称“开酒头”。这是酿造红曲酒最关键的工序,过早过晚都将会影响红曲酒的品质。天台民间许多酿酒技艺都是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
糯米饭粒和红曲、白药、清水在交汇碰撞中,经过二十多个冬日的相厮相守,终于迎来了出缸的时候。打开竹簟,酒香四溢,只见酒面渐清,液汁澄红。
这天,天空瓦蓝,没一丝云。中国天台山红曲酒开酿节在济公家酒坊有限公司如期开幕。这是红曲酒的节日,也是酿酒人的聚会。历经四季风月的红曲酒,带着欣喜,温情大方地走进人们的视线,步入百姓人家的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