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25日

和合天下·系列二

天人和合

阅读数:2969   本文字数:5765

“和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让我们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和合之旅”。神山秀水,三教圆融。在这片灵秀之地,我们一路追寻“和合文化”的源头。天地人合,万物共存。在此,天、地、人和谐共生,造就了一个洞天福地的神仙世界,一个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绝美天地。

 

 

长生久视是人类的美好梦想,也是中国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人们一直在神话中追求一个处处奇花异树、风光美不胜收的神仙世界。于是,中国道教构建了洞天福地的概念,形成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表达了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共生观。

中国浙江省台州市,向来被人们称为“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在全国118处洞天福地胜境中,台州竟有13处之多。

台州市黄岩区的委羽山是十大洞天之中,位居第二洞天。委羽山中林茂竹翠,溪水潺潺,百鸟争鸣,宛如仙境。唐代时已是道教圣地,宋代达到鼎盛,元代时逐渐成为全真道场。山中有道教名院“大有宫”。大有宫始建于南梁,古朴的屋檐、庄严的殿宇,历经千载喧嚣与繁华,依旧留有最初的韵味。

此外,台州市仙居县括苍山的括苍洞是道教第十大洞天,这里因博大、险峻、奇秀,吸引了众多修道者驻足。南朝齐梁年间,著名道教思想家、药物学家陶弘景,曾在这里隐居,结炉炼丹、采药著书。

而位于台州市天台县的天台山,同样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完美融合而闻名于世。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山水之间关键是人。一片美好的山水能给人带来什么?一片伟大的自然能为人生,能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什么?钟灵毓秀的天台山是道教南宗的祖庭。看看桐柏宫面前的水,它背后的山。想一想我们的祖先看到这片山水时的心情,让我们也猜测一下当时他们所思所想。人和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天台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桐柏宫,位于天台桐柏山上,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公元238年,高道葛玄来此炼丹,建天台观。公元711年,唐睿宗下诏在天台观墟址上,为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建立了桐柏观。

当年司马承祯游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而止于天台山,又是什么把司马承祯留在这儿的呢?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桐柏宫方丈张高澄认为天下有很多山,为什么道教归为洞天福地,那是因为天地之间有些地方的正气特别足。到了这里你就会觉得这个地方气很足,而且这个气跟你是合着的。天台山自古以来就是修行人很多。这里光道教算下来就有十几个宗派,他们都选在这个位置上,天台山为什么这么好?它这个地气顶上对着天。整个综合来说,风水搭配得特别好。

司马承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在天台山隐居40年,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的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写下《天隐子》和《坐忘论》。在《坐忘论》中,司马承祯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生莫过于修道,修道在于静心。要保持性灵宁静安详、破除烦恼。天台山给予司马承祯修道所需要的宁静。

 

张高澄(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桐柏宫方丈)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桐柏宫方丈张高澄表示,古人讲的天人合一,它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天,实际上这个天代表一个自然的先天之道的一个法则,它可以使得人的生命状态、精神状态,就是人的智慧能够达到一个高度的整体状态。“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家都知道这个。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天道是先天的。人能够合于先天的话,你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根性在里头。你就像看树木似的,如果大地整天乱,动来动去的话,它也长不好的。

司马承祯来到天台山,和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那就是东晋文学家孙绰。孙绰在游历天台山后,写下了《游天台山赋》,“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

东晋孙绰掷地有声、极尽溢美的描述吸引了无数人来一窥神秀天台的真容。

 

张密珍(女,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级讲师)

 

为什么唐代这么多诗人都要走这条路,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级讲师张密珍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从唐代人们的信仰和崇尚道教来说起。天台山自古称为“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自然风景很漂亮很美,山水美就吸引了很多高僧高道来这里。天台在古代就有很多道家在此建庙宇。司马承祯也是唐朝三代帝师,唐玄宗、唐睿宗,包括武则天都多次召见他,所以他的名气很大。名气很大以后,很多人感觉高道都在天台山,那里肯定很神奇。当时唐代有两座名山,一座终南山,一座天台山。

天台山由花岗岩构成,平均海拔500多米,四周的群山围拢过来,簇拥着1098米的主峰华顶峰。整座天台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巍峨壮丽,重峦叠嶂,随处都能看到奇石、幽洞、飞瀑、清泉。

到了唐朝,天台山成为了文人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李绅、李贺等从长安出发到达浙东,沿着曹娥江、剡溪一路奔赴天台山。据统计,收入《全唐诗》的诗人中,有450余位曾游历浙东,占收载诗人数的20%,留下诗作超1500首。

一千多年前,沿着浙东唐诗之路,李白等唐代大诗人一路到天台山,并留下了很多名句名篇。张密珍认为,唐代诗人在天台山留下的名句很多,李白、孟浩然、刘昭禹很多诗人都来过天台山,像李白写天台山,他向往到什么程度,他说“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就觉得天台山是整个北岳最高的。它这个高,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高,更是指天台山的文化地位比较高。孟浩然写“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就是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我要到天台山游览一下石桥,这里的石桥就是石梁瀑布。石桥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指代,就是指代整个天台山,我要到天台山去。还有李白“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你在哪里他就有很多朋友,他就可能就是我很想到天台去,要带着朋友到天台来。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孟浩然诗中的石桥,就是天台山著名景点“石梁飞瀑”中的石梁,飞瀑就是剡溪的源头。这样的美景,徐霞客自然也没有错过。于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就选择了天台山。他陶醉在了石梁“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的壮观美景里。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认为天台山就是块宝地,这和天台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条件有关。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古代,第一,它离主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距离都不遥远,但是又有一定的距离,保持一定的疏离感,但是其实很近。第二,这个距离又使它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宁静,独特的一种安宁,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气息。所以它是可近可远可动可静的这么一个地方。同时它有海,有山,又拥有几乎中国传统人文这种人生理想的所有要素。所以在历史上有那么多文人,从唐代开始就有那么多重要诗人,在此留下了上千篇唐诗,关于天台的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文人心目当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有自己的一个归处。那么这个地方符合了中国人文精神的所有因素,这是天台非常特别的地方。

唐朝除了有450多位诗人慕名到天台游览外,还有一位隐士。他曾在天台山的树皮岩壁上题了300多首诗,他以寒山自称,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和具体生辰,只知道他是长安人,是博览经书的官宦子弟,却因为相貌不佳,科考多年不中。后来,寒山放弃了科考求取功名的道路。三十岁那年,他一路向南,来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天台山,住在寒岩洞里,以蕨菜野果为食。寒山内心的挫败与不安,就这样被天台的山水抚平。

寒山诗,可能现在很多人没读过。但是寒山诗在宋朝非常流行,不少大文人、大文豪都很爱寒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院长何善蒙觉得,现在很多人有这种想法,就是说养生要回归自然。可能回归自然,真的能长寿。所以不管怎么样,寒山很长寿,他当时按照现在能看到的这种方式,活到100多岁肯定是有的。寒山死了之后,天台山桐柏宫道士徐灵府,他是晚唐的一位高道。他首先搜集了这些诗歌,然后寒山诗开始流传开来。

寒山在天台山的寒岩洞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悟着山水的灵性。千年之后,置身寒岩洞口,山风轻拂,风声鸟鸣不绝于耳。

何善蒙表示,寒岩洞在照片上看和走进来看感觉是不一样的,从空间来说,在国内也很少能够看到那么大的一个岩洞。寒山有些诗,感觉特别孤独。那种心境,其实当你看这么大一个空间,你就算躺在哪个角落,你也会觉得孤独。在寒岩洞读寒山诗肯定就会更有感觉,因为你能明白那个环境,这就是寒山生活的环境,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寒山每天看到的。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寒山以山水为伴,充满自然之趣。清风明月、秋水碧潭这些物象与寒山的心境融合,构建了一个纯净充满诗意的独特世界。他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他的这种思想在后来的文人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影响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和人生态度。

 

何善蒙(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院长)

 

何善蒙认为,寒山的这种自然,大概就是跟他整体的生命融为一体。陶渊明和寒山相比较,寒山比陶渊明更纯粹。人家纯粹到连名字都没了,就是寒山,可能寒山给我们非常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自然。也就是说你要看中国人对自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看寒山可以更好进入这样的一个意象。其实这个自然的意象,在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曾经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力。包括如今经常提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生态文明,其实自然就是生态,生态就是自然。但这里面它不绝对只是天然的物,它还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只有有精神的东西在里面,它才能跟人融为一体。

寒山除了与山野相伴,也有自己珍重的朋友,那就是天台山国清寺的拾得,拾得在厨房干杂活,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寒山吃。寒山与拾得相见如故,情同手足,平时登山览水,诵读古诗。中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荣誉院长张立文表示,雍正十一年的时候,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寒山的话是“和”,拾得是“合”,“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所以说这个的话就是,使拾得和寒山,他们的人品和风格和性质就有了变化。他们不是草根出身了,已经成为“和合二圣”或“二仙”了。在天台来说,它本身蕴含着和合的思想,既是佛教的,又是道教的,当然也是儒教的(圣地),三教“和”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呈现。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荣誉院长)

 

多年以来,“和合二仙”的传说在台州民间口耳相传,孕育出独特的“和合文化”,台州因此成为中华和合圣地。

拾得所在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创始人智者大师当年来到天台山后不久,就遇到了饥荒之年。他和僧人们一起开垦农田,践行着农禅并重、止观双修的修行法门,与自然和谐共处。

钱文忠认为,洛阳白马寺的建立到隋代国清寺的建立,当中已经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天台是一方天赐宝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时,中原经历了大规模的变迁,有各种各样的战争。包括晋代开始就有衣冠南渡,到了两晋之交的时候,江南这一片开始开发。这一片有鱼盐之地,那么又成为一个能够远离动乱的一个世外桃源。那么,智者大师选择这里不是偶然的,天下名山僧占半,这是我们熟悉的一句古诗。这句古诗其实蕴含着,像智者大师这样一些世外高人,他非常与众不同的处世和择地的智慧。他们选择地方来出世,他们选择的地方从各个地理、交通、物产,包括各个方面都有考量的,因为一个寺庙是需要人供养的。选择天台山,这和智者大师作为天台宗开宗祖师的身份,是非常吻合的。如果智者大师没有这样的智慧,他也开创不了天台宗。他之所以能开创天台宗,首先他就要为天台宗选定一个基础,选定一个根本,这其实是一件事情。钱文忠还觉得,所谓有地利才能有人和。有的时候天地人是我们讲的三才,但是这个三才其实不能分。单摘出来说,都不符合中国文化的一种思想的精神,这三者是要连贯起来讲的。

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听暮鼓晨钟,读明月苍松。国清寺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天人合一”的宗教场所的理想之地。

钱文忠觉得,在很多地方有的时候,文化是存在记忆当中,存在讲述当中,存在古老的建筑,或者说一些碑刻,一些摩崖的一些古诗文当中。但是天台的和合文化是活着的,活在生活当中的每一个方面。在这座城市可以感受到它的交通环境,甚至感受到它的建筑,比如高低错落,它有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天台非常现代化。但是它依然有非常传统柔和的这一面,所以它是活着的,包括饮食、节庆习俗,包括它的交友之道,对待外来人的态度,它是活着的。

一千多年过去,如今素有“山海水城”之称的台州继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努力打造新时代的美丽台州。发源于台州的“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治理项目,几年来收集海洋废弃物超过1.34万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并获2023年度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打造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海域环境现代化治理实践样板。

在台州西北延绵的山脉,素有“仙人居住”之称的仙居县是世界人工栽培杨梅起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600年的杨梅栽培史,是“中国杨梅之乡”,孕育了独特的浙江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古杨梅、茶树、仙居鸡、蜜蜂构成了和谐的生态链。2023年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同样,浙江省第一座以区域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落成,这是仙居与法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项目。博物馆充分展现出2046种动植物,在仙居这一小生态系统内和谐共生的场景,生动地表现出了台州“天人合一”的气韵。

在台州的东海边,玉环市近10年来开展漩门湾湿地退渔还湖、退塘还湿、疏浚清淤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上游水域及沿岸环境大为改善。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野生黑嘴鸥栖息地和全球濒危珍稀鸟类黑脸琵鹭越冬区之一。

千百年来,和合文化在台州传承,为台州这座山海水城增添了人文底蕴,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百姓的生活习俗、思想习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人与自然和谐、个体与群体和谐。在台州这座城市中行走,体会着一个和合世界。

张立文认为,浙江文化有两重性,一种是海洋性,另外一种是山文化的基因,那么山文化的话是坚强、刚强、坚硬这样的一种性格。所以它是两种基因的融合造成的,浙江能够在应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当中,能够运用自如,能够以和合的思想来化解一切,能够使工作不断前进,过得越来越好。

和合文化,和合万千。是人人和合、社会和谐。是自适、自在的身心和合,是无疆无界的时代召唤。

 

(本版文字根据凤凰卫视大型文化专题节目《文化大观园——和合天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