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25日
|||||||||||有所思||||||||||| ◇梵歌
沧桑小镇
阅读数:2199 本文字数:2072
陈翥 摄
前山小镇曾是天台西乡的交通枢纽。在公路出现之前,天台西乡那条东起老鼠岭西去平头潭(今平桥镇)、嘉图(今街头镇)、东阳的古道便从这里经过。现在,镇东古道尚存的路段由石子路改成了水泥路面,也修建了颇有古意的长亭,但很少有人去走了。五十年前,另一条几乎垂直的县道,从这里起步跨过始丰溪通往崔家岙,在这里与省道形成丁字形交叉,集镇也被分割成东南、西南和北面三个区块。东南区块,亦即原来柴行南侧,原有镇上葛姓宗族最大的聚居院落三台九明堂三大院六小院的木结构建筑群。可惜在五十年前毁于大火,现在五排毗连的砖木结构房子是在旧宅院的废墟上修起来的。
十几年前,入山去崔岙的道路也改成从白鹤连接山口的笔直道路,叫“白前线”,白前线沿着小镇西面贴村而去,几乎同时,省道也改成从村后北面的乡村间经过。从小镇穿村而过的省道被废弃了,它产生了一个新的功用,即农历逢一逢六的市日,这儿便是马路集市。
夏天的市日,清晨五点,做买卖的便开始在马路集市设摊点,喧哗声自此响起。由东向西绵延几百米的摊位,像一条长龙。近三百家摊点,最多的是卖蔬菜、水果的。这些摊点集中在集市中心的三角地带,有用竹篱铺开摊子的,更多的就是几个篮子并排,摊主在小凳子上坐着,他们可能刚从地里采摘回来。其次是肉、禽、蛋、水产、干货和现成食品,约五十来个摊位,也有个别售卖调料摊点。有十来处卖菜苗的,但凡乡间可见的蔬菜品种一应俱全。马路集市东头较多的是服装、鞋袜、床上用品摊点,约有四十来家。这些摊位大多搭起棚子,占地范围大,穿插其中的有日杂和家庭用具摊点,还有卖烧饼、配钥匙、卖花木和农具摊点。集市的货品几乎汇集了当下农家所需所产。
小镇集市变化最大的是村中进崔家岙的道路两旁,原先市日柴火排列密集的柴行消失了,再也见不到山里人大清早挑着柴火赶集的情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后一代的卖柴人估计也有七八十岁了,挑着柴火,跋山涉水走过几十里山路的辛苦经历,成为他们的记忆。现在的天台,树木茂密,山清水秀,与半个世纪前反差极大。柴行边那个古老的米行,柱子和棚盖还在,棚子下空荡荡的。再没有那些走江湖卖药的在村中空地上变戏法、耍武艺,搞噱头吸引顾客了。
小镇的西南角,古老的财神殿在老街的南头,西乡古道就从殿前通过,这儿也是古道的拐点,自此到平头潭,七八里的路从始丰溪北岸平原的稻田间笔直穿过。当年徐霞客自此而上去平头潭客栈投宿,看见了“一崖兀立”的青山岊便记在书中。如今,小镇西去的古道已经被住宅区、开发区截断,仅有的路段湮没于荒草、杂树之中。
南北纵贯的老街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与葛姓宗族在小镇定居的年代相符。街上人家习惯把南街称为上街、把北街称为下街。老底子从上街到下街的店家有打铁铺、弹棉坊、理发店、棉花店、食品店、猪肉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街上最大的店家是供销社食品店、城乡合作社百货店,还有高个子屠户的肉铺。那时,在街道中段还设有小镇所在乡一级行政组织“前山公社”的办公机构,那是一幢从旧时大户人家没收的酒坊,木结构房子的布局是一所小规模的完整院落。上面凡是有新的政策法令颁布,公社工作人员就将它张贴在临街的墙壁上,于是就有围观的人。作为那个时期方圆几里的政治商贸中心,每逢集市,老街热闹非凡,赶集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尤其是过年时节。
老街中段西侧有那个年代少有的一处三层楼房子,兀立于连片的房子之上。据说早先邻近乡村很多人到老街赶集,顺带为了看看三层楼房子,开开眼界。
三层楼房子里住着王姓人家。王姓人家的祖上是开药店的,不但建造了小镇最高的门面房,三层楼后面还有至今保存着的上百年的四合院。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家已经不再开药店了。楼高开阔,住场舒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县里有个叫做某蝴蝶的越剧名角下放锻炼时,大队干部体恤她,安排她住在王家三层楼上。
到了九十年代,政策放开了,三层楼底层店面卖些日用品,四尺高的角尺形柜台,往里走是王家的灶头。经典的画面是,瘦长脸高个儿的王家男主倚在柜台上,焐着火笼与人聊天,柜台外的可能是邻居、村里人,也有外村赶集路过的人。老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大家都喊他“先生”。王老先生与人说话时,内人多站在身边,态度和蔼,很少插话,以听为主。在他们身后,坐着可爱的小女儿,王老先生的女儿叫爱囡,爱囡秀气、文静、腼腆,逢人一笑,并不多话,喜欢在家看书。
那年,一个叫卢纬的小伙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背着画夹来到小镇的老街写生。卢纬和爱囡互相喜欢,两人对上了眼。可是,王老先生反对爱囡与卢纬谈恋爱,爱囡跟着卢纬远走他乡,成了北漂一族。爱囡这一去,二十几年没回小镇。
王老先生的小儿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后来还当了校长。终于有一天,王老先生夫妇相继老去。他的二儿子继承了小卖部,后来转移到小镇三角站,成了远近最大的超市,附近和崔家岙山里的小店都去那里批发。至于王家老屋,空无一人。
狭窄的老街已经容不下当下充足的货品,再无人在那摆摊了,旧房子摇摇欲坠,有些人家趁着修房加了高度,阳光多被遮挡了。难得有几个老人趁着午时当空的阳光,坐在街中心闲聊。
百年老街,岁月沧桑,特别冷清。